“打造精彩在線生活”,是騰訊的口號,咋一看,這個口號稍有些務虛,因為站的過高了,忽悠的過大了,感覺像是在“改善民生”下面的,類似于“發展信息化社會”之類的。不過,如果認真梳理一下騰訊的業務,我們會驚人的發現,騰訊原來不是玩虛的,絕對是玩真的。目前,騰訊的業務除了傳統的即時通信以外,還涉及到門戶網站、網絡游戲、音樂、輸入法、瀏覽器、網絡下載、網絡安全,以及當下比較火的網絡電視、電子商務、第三方支付、微博、SNS、團購,甚至是技術含量較高的搜索引擎。
這樣看來,騰訊的口號還真的不是句空話,這真應了業內那句話:有什么是騰訊不做的嗎?從上面的業務類型看,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因此,我慢慢的理解了,騰訊是什么?答:騰訊就是中國互聯網!嚴格一點說,應該叫“中國非官方互聯網”。
從口號中,可以看到騰訊的遠大理想,那便是:未來會有一天,我們打開電腦,連上Internet,騰訊可以滿足用戶幾乎所有需求,用TT瀏覽器上網、在QQ.com上看新聞、用QQ聊天、用QQ輸入法打字、用搜搜解決問題、用騰訊微博寫博客、用騰訊玩游戲、聽音樂、Download、看電視、在拍拍上買賣東西、在騰訊團購上團這團那、用財付通付款、還可以在QQ農場里偷菜……這樣看來,騰訊真的快變成中國互聯網的代名詞了。
中國互聯網創新面臨騰訊挑戰?
眾所周知,互聯網是個創新驅動的產業,同時也是個奇跡頻發的領域,在互聯網領域,許多人僅僅憑借一個Idea便成就偉業,曾經多少個財富傳奇在這個領域上演,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新浪、搜狐、網易。
隨著產業發展,中國互聯網的傳奇故事似乎越來越少,難道真的是因為產業進入成熟期了?個人覺得,在互聯網領域,目前還看不到所謂的成熟期,那么為什么目前很少有可以與騰訊、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比肩的互聯網企業呢?除了馬云、李彥宏、張朝陽、馬化騰這樣的頂級人才百年難遇以外,還有個原因,那就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創新環境似乎沒有以前那么好了。
互聯網領域是玩思想的,一個Idea足可以造就一個傳奇,在這個領域,Idea的創新有時候比技術創新還要重要。不過,這種Idea的創新有個巨大的弊端,那便是容易被復制,許多Idea都是“許愿型”的,說出來就不靈了,一旦一個Idea成了“人人皆知的秘密”,那它的價值便大打折扣,因為想法比技術要容易復制的多。
中國產業向來有“跟風”的傳統,一旦發現有好的機會,許多人便會蜂擁而至,這樣一來,市場競爭必然會變得十分激烈,甚至是慘烈。這種情況在互聯網領域也屢見不鮮,視頻網站和團購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不過,根據產業規律,通過適當的競爭,優勝劣汰,產業會逐步恢復平靜,而一些做得好的企業自然會脫穎而出。不過,這種結果是在各競爭對手實力相當的前提下,而如果一方實力過強,那么許多弱勢企業便很難生存,最后只有強勢企業獨享市場成果,也包括當初的那個Idea。
在市場競爭中,強勢企業的進入無可厚非,只要是好業務,大家公平競爭,誰都可以進入。但是,如果某一家強勢企業出現的過于頻繁,難免會在業內引起恐慌,大家會考慮還要不要創新,要不要創業,只要有那家企業在,你的創新、你的Idea搞不好就要為別人做了嫁衣,到最后自己落個一場空。
騰訊就是一家這樣的強勢企業,幾乎有機會“必出手”,而且幾乎一出手“必傷人”,騰訊的“優異”表現,沒法不引起公眾的關注,還有業內的擔憂。客觀的說,騰訊的做法沒有錯,企業拓展業務,在市場上競爭,錯了嗎?企業憑借自身實力,打敗競爭對手,后來居上,錯了嗎?當然也沒有錯。騰訊的確很優秀,但他每次都“后來”,而且又常常“居上”,這很有可能影響大家的創新追求。
我們的“在線生活”為何如此“精彩”?源于一些互聯網先驅的不斷嘗試和創新,什么是創新呢?我覺得給我們帶來新體驗的就是創新,當年的紫光輸入法、遨游瀏覽器,現在的360安全衛士,這些就是創新,雖然這些創新談不上是革命性的,但是它讓我可以不用再用ABC輸入法,拋棄難用的IE,以及幫我們解決那些常見的電腦小問題。
直到現在,這些創新還活在我們的在線生活中,但這些創新的“先驅”們有些已經成了“先烈”。對消費者來說,我們只要能享受創新就好,孰成孰敗,并不是我們所關心的,但我們是否可以想象進入沒有創新的時代呢?那么多人去創新,是因為他們有夢想,也有希望,可如果有人用N多成功案例告訴他“想都別想”呢?如果他發現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根本不存在機會,甚至沒有“僥幸”呢?
也許,這么說的確有些“聳人聽聞”,不過,回顧互聯網這幾年,出頭的已有幾個?除了新浪微博、開心網以外,好像再找不出什么例子了。
還是要強調一下,騰訊的做法沒有錯,拿來主義沒有錯,坐收漁翁更是明智選擇,我只是分析他這么做,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不過,大家也不要過分擔心,都不創新了也沒什么,還有騰訊在,騰訊還有中國互聯網首家研究院,創新能力不容小視。
騰訊為何“屢試不爽”?
騰訊這幾年的業務擴展速度驚人,而且成功案例居多,主要是因為騰訊很好的發揮了“比較優勢”。所謂“比較優勢”,簡單的說就是“以己之長,攻他人之短”,所以說騰訊的打法很睿智。
騰訊最大的優勢便是用戶基礎,互聯網絕對是用戶為王的,有了穩定的客戶群,開展業務便有了很好的基礎。此外,與其他企業不一樣,QQ的用戶黏性奇高,這也是騰訊制勝的法寶。
采用與其他企業“不相上下”的產品和服務,再加上有了忠實用戶的支持,騰訊自然“如虎添翼”,所以,在市場競爭中,一些龍頭企業還基本擋得住騰訊的攻勢,而許多創新型小企業基本就沒辦法生存了。此外,騰訊進入以后,競爭的天平自然會有傾斜,這也使得小企業的融資能力受到挑戰,因為他們已經不被業內看好。也許正因為這樣,才有那么多人罵騰訊,不過這樣沒什么,但凡是做得好的都難免要接受輿論的洗禮,如Intel、Microsoft、Qualcomm等。
除了騰訊自身“實力”和采取的“明智策略”以外,消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騰訊的業務拓展。在互聯網領域,消費者不講“忠實”,也不需要“忠實”,誰做得好,用著方便,就用誰的,所以許多原創的企業最后都無法生存。
以我個人為例,前不久,我在同事的勸說下放棄了使用了多年的遨游,選擇了別的瀏覽器,因為那個瀏覽器與遨游功能基本一致,可以滿足我所有使用習慣,而且還有改進。正是因為消費者這樣的心理,積累了那么多年的淘寶,同樣可以被復制,因為對許多店主來說,多開幾個店總沒有壞處。Sigh,要知道,淘寶做了多少年,才有如今這樣的規模,那么細致的分類,那么多賣家……看來,“先入”不一定就真的會“為主”。
談到這里,還要提到騰訊另一個成功的秘訣,那便是他的“不遜色原則”。騰訊做的非常聰明,沒有冒進的進行創新,采取了最穩妥的策略,那便是盡可能的接近競爭對手。簡單的理解,騰訊的做法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看似很中庸的做法,卻非常奏效。
首先避免了創新所需的額外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其次,規避了創新的風險,如果一個做魚香肉絲,一個做京醬肉絲,雖然可能都做的很好,但消費者口味不好說,搞不好就要犯錯。那么如何才能不犯錯呢,答案很簡單:做的跟對手一模一樣,或者盡量一樣,這樣的話,雖然不一定會超過對手,起碼不會遜色很多。在拉近差距之后,再用上面提到的用戶和資金、品牌等優勢,很可能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總之,正是由于騰訊比較充分的發揮了比較優勢,又采取了最穩妥,也是最有效的策略,才使得他一路高歌猛進、所向披靡。
誰能幸免于難?
說了這么多,感覺騰訊的確強到不可戰勝,不過,不論他怎么定位,中國互聯網不可能只有他一家在做。從騰訊目前的業務來看,跟他完全不沖突,不受其威脅的企業似乎很少,但短期來看,還是有些企業可以暫時不用過分擔心騰訊的擴張。
第一類,中國互聯網另兩大巨頭,阿里巴巴和百度。雖然騰訊的業務開始涉足搜索和電子商務,但阿里巴巴和百度短期內不會受到太大的沖擊,因為這兩家企業做的比較專,而且經過多年的積累,在品牌、服務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因此,騰訊短期內撼動他倆地位的可能性不大。
第二類,另三大門戶網站。騰訊的進入,對門戶網站的業務肯定有沖擊,但是中國不可能只有一家門戶,四大門戶的格局基本穩定,短期內不會有太大變化,但如果哪個做的不好,市場份額肯定要被蠶食,但這個與騰訊在與不在關系不大。
第三類,在專業領域有一定儲備的品牌網站。在IT、財經、商旅等領域,許多專業類網站已占有優勢地位,騰訊短期內不易進入,而且戰線這么長的騰訊估計也沒那么多精力鉆這些專業領域,再加上,這些細分領域市場規模有限,估計還無法進入騰訊的日程表。當然,騰訊如果想進入,也可以通過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