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大手筆并購并非孤例,爭奪移動端口早已成為各大互聯網公司戰略之一。早前,阿里巴巴出資5.68億美元參股新浪微博,此后又以2.94億美元購得高德地圖28%股份,百度愛奇藝花費3.7億美元收購PPS。另一巨頭騰訊則是“斷臂”QQ大力發展微信,最終斬獲移動端口“門票”。
不可忽視的一組數據是,新浪微博從2009年發展至今用戶數已超5億;高德地圖用戶數已過億;PPS在PC端用戶數突破5億后,其在移動端的用戶數仍在增長;微信在短短2年多時間里用戶數突破4億,直逼5億關口。
如此多的用戶能給互聯網公司帶來什么?以阿里巴巴牽手新浪為例,雙方合作后,新浪微博已開始針對性向用戶每天推送幾條淘寶或天貓商品。顯然,以用戶為需求的精準廣告更易被用戶接受,并最終轉換成銷售。 此外,阿里巴巴搭建的中小企業買賣平臺和淘寶與天貓搭建的個人與商戶的平臺,背后都集聚了大量企業財務數據及個人消費行為數據,若加以運用,其價值不可限量。
一位曾調研過阿里巴巴的人士對記者表示,早些年,馬云已經意識到大數據的價值。此前,阿里巴巴曾向某大型銀行貸款,貸款的最終流向是阿里巴巴旗下的中小企業,雖然這樁交易最終未達成,但阿里作為借款的中介方,掌握了大量企業數據,通過分析財務資金情況,從而對企業信用了如指掌。
掌握客戶需求就是掌控商機。以此為背景,或許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為何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聯網巨頭熱衷搶占移動互聯網端口。顯然,背后附加的大量個人消費者及企業行為數據極具價值。如高德地圖集成了個人的地理位置,新浪微博擁有眾多消費者喜好的數據,通過分析運用,這類數據能夠將某一類群體的喜好精準定位。換言之,這些互聯網企業可以利用大數據獲取消費者更多的個性化信息,并對其消費行為形成預判。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未來的互聯網公司若能熟稔運用大數據,據此有針對性地開發出符合需求的產品,這樣的產品豈能不受歡迎?
牛津大學教授、大數據權威專家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早已勾勒出大數據時代可以預見的未來。可以想象,未來的大數據發展將引發消費模式、制造模式、管理模式的巨大變革。回頭來看,互聯網公司瘋狂并購移動終端的背后,恰恰折射出其對大數據的焦慮與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