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調整進出境個人郵遞物品管理措施公告,9月1日起,個人郵遞進境物品,應征進口稅稅額在人民幣50元(含50元)以下的予以免征,應征進口稅額超過50元的,要按相關規定征收進口稅。
在此之前,個人郵遞物品的征稅是按照1994年發布的相關個人物品入境免稅規定執行。寄自或寄往港澳地區的個人物品限值為800元,免稅額為400元;寄自或寄往其他地區的個人物品限值為1000元,免稅額為500元。
從500到50元的政策改變,對于陳曉飛這樣的海外代購業主們是滅頂之災。
陳曉飛的主業是北京某旅行社歐洲部的一名導游,十天半月就要帶團去歐洲一次。每次帶團除了照顧好客人之外,她就穿梭于幾家大型免稅店內瘋狂采購。
“LV的包,施華洛世奇水晶,Hermes的絲巾,卡地亞的項鏈,這些產品都是緊俏貨,在網上賣得很好。”陳曉飛說。回想起自己呼吸著巴黎的清新空氣,手里拎著大包小包滿載而歸,之后自己的小店信用等級又可以再升一級的喜悅,陳曉飛現在仍不免陶醉其中。
在她看來,購買境外商品選擇代購的第一條理由就是便宜。
她舉例說,一個在國內需要7000元的LV女式手提包,在美國打折后只需要不到700美元,加上郵費、稅金和5%的服務費,國內客戶拿到這款手提包時只需要付大概5800元,比國內便宜近兩成。而一款雅詩蘭黛的LA MER面霜,國內專柜價格是2600元,此前的代購報價僅是1600元,可以節省下來1000元。
因此,陳曉飛的小店從開業以來一路風生水起,去年12月份正是海外圣誕節搞促銷,很多品牌商品都打折,僅12月一個月她就賺了四位數。
據行家介紹,在國外購買奢侈品較國內會節省20%-30%,有的甚至節省近50%。在國外買完郵寄到國內,以低于國內商場專柜的價格售出,利用個人入境郵寄物品關稅免稅額掙差價,這是海外代購網店最大的盈利點。也是海外代購行業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
一份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10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截至6月底,海外代購的市場交易規模達到了78.2億元,年底規模更有望達到110.3億元。
但是,代購們的幸福生活到9月1日就徹底結束了。
9月1日海關新政出臺后,陳曉飛發現她的生意越來越艱難了。因為關稅的提高,讓很多產品國外與國內的價差縮小了,有的甚至算上關稅之后,幾乎和國內銷售價格一樣了。
還以雅詩蘭黛的LA MER面霜為例。在陳曉飛的網站上,9月1日之前,這款面霜的報價為1600元人民幣,而她在美國購買,發票價是1300元人民幣左右,入境時(化妝品)按50%稅率計算,稅額共650元。9月前能免稅500元,即只要付150元稅額,算起來價格就為1450元,她還可以掙150元。
而9月1日之后,入境她需要付全額600元,代購價就到了1900元,如果仍按照此前1500元價格銷售的話,無疑是賠錢的。被逼無奈,陳曉飛只能將店內所有產品價格按照新關稅重新計算后,提高標價。但是價格提上去了,客戶卻越來越少。“一下子上漲五六百元,很多客戶都不能接受。”陳曉飛無奈地說。
記者電話咨詢海關知情人士表示,降低快遞物品征收起點,主要是減少了逃稅,對網上代購的影響,深圳要好過內地,因為有的物品深圳人可以方便出入香港就能買到,而內地網店只能快遞。記者隨后走訪幾家物流快遞公司,據他們透露,海外代購通過快遞,只要不是知名品牌的化妝品、服裝或嬰幼用品,仍可以逃稅。
因此,可以預見的是,9月1日海關新規定生效后,一部分海外代購商會繼續觀望,尋求解決之道。而另一部分小額外貿公司和單個外貿商,或許會從此轉型,跨入正規報關行列。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研究員方盈芝說,代購行業高速發展,但行業弊端也不斷困擾著眾多消費者,商品的質量、運輸、關稅、售后服務無法保障,投訴無門。“從政策方面介入,雖然短期內將會出現代購行業的淘汰潮,但長期來看,對行業的亂象整治將會起到促進作用。”方盈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