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網查詢發現,潘翔的一篇名為《論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的訂立》的文章被收錄網站收錄,下載頻次為23次。
潘翔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該文發表在1992年第3期的《法學評論》雜志上。但中國知網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公開售賣論文牟利,嚴重侵害了自己的著作權”。因此,潘翔將中國知網及其上級清華大學等一共5個單位,告上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法院。潘翔要求對方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20萬元損失。
據悉,中國知網由清華大學、清華同方發起,始建于1999年6月,是全國收錄最多學術文獻的平臺之一。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知網收錄了數千萬篇文獻,年下載量達30億次,日更新文獻量達5萬篇。
中國知網法務部徐女士昨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了被起訴一事。徐女士表示:“剛剛收到法院的通知,現在需要核實情況,估計其中有誤會。中國知網處理公開發行的版權事宜,一般與相關期刊簽訂書面的授權公告。同時,中國知網也會按版稅的11%支付給期刊后報酬,再由期刊按照版面和篇幅,支付給作者。”
對此,《法學評論》主辦方人士、武漢大學教授趙鋼表示,上述內容只是中國知網一面之辭。趙鋼表示:“1992年的事情已經過去很久,需要翻看與中國知網的合同。現在雜志與中國知網有一攬子協議。”但當記者進一步詢問協議內容時,趙鋼卻未作回答。
潘翔則表示,自己從未收到中國知網的任何報酬。
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像中國知網這類的電子學術期刊平臺,主要搜集兩類文獻,一是碩博士論文;二是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行的文章。對前者,中國知網一般是與高校簽訂協約,高校與學生簽訂授權協議;對后者,中國知網與各個雜志社談協議,雜志只需要在封面上打出“全文被知網收錄”的告示,權當完成與作者之間的授讓權。
同濟大學院長陶鑫良教授則表示:“在電子學術期刊產業鏈中,使用者付費過高,而作者所得過少,大部分的利潤被中間環節的雜志社、學校和類似知網的平臺獲取。”
  事實上,近年來不斷有作者向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電子學術期刊平臺提起訴訟。雖然官司打贏的不在少數,也獲得了賠償,但是電子學術期刊產業的利益分配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海南網站建設|海南網站制作|海南網頁制作|海南網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