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規模高達4.57億網民的“全球最大網民社會”,理當享受到最完善的網絡公共服務。最關鍵的一點,政府提供網絡公共服務,應當切實轉變觀念,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重在善意理性的因勢利導,切忌簡單粗暴的封堵打壓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1月19日發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人,較2009年底增加733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4.3%,較2009年提高了5.4個百分點。最引人注目的是,網絡購物用戶年增長48.6%,是用戶增長最快的應用,預示著更多的社會經濟活動步入互聯網時代。
早在2008年6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就達到2.53億,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到2009年6月底,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率以25.5%首次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現在,中國網民規模高達4.57億,這個數字比2010年美國的總人口(約3.07億)還多出1.5億——假設全體中國網民組成一個國家,足以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作為一個數量龐大且仍在快速擴大的群體,中國網民組成了一個規模和普及率都穩居世界第一的“全球最大網民社會”。中國如何面對“全球最大網民社會”的存在和挑戰?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國家和社會必須拿出負責任的答案。
互聯網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為人類文明營造了一個豐富綿延、虛實相濟的神奇世界。網民是互聯網的生產者和消費者,除了便于以虛擬身份參與虛擬的體驗,進行便捷、暢通、深入的信息交流與互動,更容易以匿名發言、意見動員、交相感染等方式形成某種“聚集效應”,不能不說,網民同時也生活在現實世界之中,他們即便每天24小時都“掛”在網上,也仍然需要與現實世界發生真切、具體的關系。網民把生存空間、生活方式從現實世界延伸到網絡世界,他們在現實世界中需要獲得各種保障和服務,在網絡世界中也需要獲得各種保障和服務,并將其發展成為具有一定規范和標準的“網絡公共服務”。
在現實世界,政府要履行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基本職能,包括提供滿足公民基本生存需要的最低生活保障、就業保障、養老保障,滿足公民基本尊嚴和基本能力需要的基礎教育和文化服務,滿足公民基本健康需要的基本醫療保障和公共衛生建設,等等。從現實世界延伸到網絡世界,政府也應當為網民提供網絡公共服務,滿足網民在網絡上的“基本生存需要”、“基本尊嚴和能力需要”和“基本健康需要”。
具體而言,政府提供網絡公共服務,一是要規范互聯網的市場秩序,優化網絡發展環境,打破壟斷,鼓勵競爭,降低網絡經營門檻,降低網絡資費,把網絡市場做大做強,使參與各方(都是網民)均從中受益。其二,完善網絡立法,夯實網絡法治,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切實保障網絡安全,保護未成年網民免受色情淫穢網絡信息的侵害,依法懲治侵犯公民名譽權、隱私權以及惡意造謠、誣陷、誹謗的非法網絡行為。同時,本著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全面充分地保障網民的言論自由,維護網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維護網民為捍衛公共利益、監督公權力而“風聞言事”和“人肉搜索”的權利。其三,從文化發展和文明復興的戰略高度,構建生動活潑、積極和諧的網絡文化環境,培養科學、理性、建設性、責任約束的網民人格,使網民社會成為公民社會的中堅力量。
一個規模高達4.57億網民的“全球最大網民社會”,理當享受到最完善的網絡公共服務。最關鍵的一點,政府提供網絡公共服務,應當切實轉變觀念,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重在善意理性的因勢利導,切忌簡單粗暴的封堵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