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報道還沒寫,代表委員就已經在微博上與網民聊得熱火朝天,這在以往不可想象。互聯網時代,一個小小的手機,讓代表委員“搶”著記者的飯碗。人們還在把“自媒體”“人人都是記者”作為新鮮的概念來討論,兩會就已經上演“代表記者”“委員記者”的好戲,新聞當事人變身新聞發布者,“互聯網兩會”正式到來。
記者有壓力,代表委員更有壓力。不管是代表選民還是某個界別來參會,將自己的議案、提案和建議廣為傳播,引發共鳴,受到重視,讓自己所代表的人群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都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情。要做到這一點,互聯網就是一個必須學會利用的工具,怎么發微博,怎么用140個字說清楚觀點,怎么吸引粉絲,怎么學會互聯網語言,學問大了。
不僅如此,當下所有的媒介中,互聯網語言應該是最原生態、最自主的,它打破了賓館、咖啡廳、會場的“墻壁”,第一時間將信息直接傳到受眾手里,不需要傳統媒體編輯的修改、精選、再加工,也不會留給信息發布者再次斟酌修改的時間。那么,發言者是否懂得人際傳播與大眾傳播的區別,是否明白上了互聯網就像置身廣場,是在演講而不是私語,是否學會了公共發言?
有人說,這十幾天,除了兩會再無熱點。確實如此。沒有一次會議可以把一個國家如此多精英聚在一起,能夠吸引如此多媒體、公眾的目光,包括網民。眾多改革建議集中在一起被放大、碰撞,這對代表委員無疑是一次大考,能否拿出扎實、有力的議案提案,是否盡心盡職履行職責,越來越成為一件有壓力的事情。
走向透明的兩會,對組織者來說,會場里的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記者”,每個細節都可能成為“選題”,除了盡心盡職,別無他選;對于權力部門和官員,互聯網瞬間就可以凝聚洶涌的民意,只能開放、寬容,及時回應,習慣接受監督;而每一個參與者,包括發微博的代表委員,也要意識到,身邊的每個人都可能是攝像頭、錄音筆、麥克風,一言一行隨時隨地都可能被“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