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已經成為今天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近年來歷次影響力極大的社會事件,哪一次沒有中國網民的參與?從孫志剛案、重慶釘子戶、“周老虎”、“躲貓貓”,到最近的錢云會案和微博打拐……都是網絡傳遞民意,對話政府的樣本。
于是我們看到,中國網民的熱情在“兩會”期間得以井噴。不止一般老百姓,連不少代表委員也織起了自己的“圍脖”, 像全國政協(xié)委員韓紅,在“兩會”前就組建了網友智囊團,征求提案意見。
但我們也看到,雖然不少代表委員都有了自己的微博,但“關注0,微博0”的冷清場面令人遺憾。這不禁引發(fā)揣測:他們是被新浪“友情綁架”、“被微博”,還是不會用這一微博技術?或者真的只是太忙了……
筆者隨手查閱了一下:有些代表委員微博的個人關注和發(fā)微博的數(shù)字依舊是零,可粉絲群卻異常龐大,三萬算一般,過十萬的大有人在。這充分反映了老百姓希望通過與代表委員互動上傳民意的心愿。
如今,這些零關注、零微博的“潛伏帝”已經被網友們戲稱為“僵尸粉”、“僵尸博”。其實筆者以為,這不能全然怪罪于這些“僵尸粉”、“僵尸博”。新浪微博上一位記者的微博寫道:“真正的民意,不會因為某位代表說一句:‘我上微博了,請來提建議’,就洶涌而至。不說有多少選民能夠或者愿意在網絡上表達意見,這種‘快餐’式的溝通本身,就有其局限性。況且,包括微博在內的不少意見征詢,僅僅在‘兩會’召開的特定時期閃亮登場,會議結束后,‘問政’也就隨之落幕。”
遇到一個好代表、好委員,不如遇到一個好制度。同理,網絡政治再好,也需要一個好制度支撐。只有在一個公正合理的制度之下,互聯(lián)網政治才能發(fā)揮有效的民主功能,否則網絡只會成為更多的矛盾與戾氣的聚集地。同理,沒有制度化的保證,網絡恐怕將淪為某些政府的形象工程,一些代表委員的作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