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網購等新興行業問題已經成為投訴熱點。如團購成為當前眾多消費者追求現代潮流時尚生活的真實寫照,強大的團購市場,一些不法商家趁機撈一把。投訴辦受理此類投訴呈上升之勢,并能從個案中看出團購中所反映出的諸多問題,如不盡快規范,勢必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損失。
2010年被稱為中國“團購元年”,專業性的團購網站從無到有發展到上千家,上演了“百團大戰”、“千團大戰”;參與團購的網民達到2.3億人,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因團購投資小、準入門檻低,造成大量網站良莠不齊,出現團購陷阱、售后無法保障、缺乏行業規范等問題,引發不少商業糾紛,記者在3·15消費電子投訴網和中國商務信用平臺(BCP)上瀏覽發現,關于網絡團購的投訴數量多的驚人。在今年的3·15晚會上,也成為投訴熱點。
據中國商務信用平臺統計,去年一年,我國誕生團購網站3000多家。如此多的團購網,勢必引發同業競爭。而競爭的白熱化,帶來了不少問題。
去年7月,1288團購網事件爆發。這家開張僅僅兩個月的團購網站,在一次團購中,由于商家卷款走人,致其付款后發不出貨,后又拖延退款,終被警方調查,成為國內首家騙子團購網站。
糯米網創辦伊始,承諾承擔消費者所有損失。這塊金字招牌,卻不料變成一杯自釀的苦酒。去年6月,糯米網推出43元團購電玩城兌換券活動,1.33萬人參與團購。但因電玩城關門,糯米網被迫支付賠償費近57萬元。
去年12月,茶苑網公開召回其銷售的頂級/監聽級入耳式耳機EX90和華歌爾123款文胸高仿產品,網站除了電話致歉外,還很快退了所有消費者的團購款項。這是首例團購行業公開召回事件。事實上,打開一些團購網站,其推出的服裝等一些日用產品,所承諾的真品實際上是地地道道的高仿產品,甚至是“地下工廠”生產的產品。
退款難也是團購業的一大隱患,由于退款難,導致消費投訴激增。而一些不法分子會乘虛而入,假借團購和預付款的幌子實施詐騙,對團購業和社會造成巨大危害。
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消費者網上購物的維權問題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了。那么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法治建設進程又是怎樣的呢?有沒有相關法律維護網絡消費者的權益?遇到相關問題比如買假、劣質產品如何索賠?預付了款卻被騙如何維權?網絡購物發展較成熟的國家又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等等,讓我們聽聽法律專家如何說。
相關訪談:
記者:隨著網絡團購消費投訴數量的不斷攀升,網絡團購已經成為新的消費投訴熱點。我國的網絡團購行業整體比較混亂,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張克律師:團購網站的注冊管理較為薄弱,市場準入門檻低,網站經營資質良莠不齊。
團購網站經營行為不規范。一些團購網站為了增加團購商品的數量,一味追求與商家的合作,而不重視對商家的資質審核,對商家及其商品或服務的真實信息不予認真核查,導致出現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商品或服務與約定不符、附加消費、逾期交付貨物或退換困難等情況;為了吸引消費者,一些團購網站甚至采取虛高原價格和參團人數等欺騙招數;許多服務業商家和團購網站只是盲目追求數量上的大與多,不顧及自身的接待能力、服務的質量和消費者的體驗,造成預約困難,服務質量低劣等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情形。有一些違法犯罪分子以網絡團購為名,用超低價格的商品作誘餌,騙取廣大消費者的錢款后潛逃,將網購資金占為己有。
記者:從現行立法來看,針對網絡團購經營行為有沒有專門的法律?消費者受到侵害后如何維權?
邵國永律師:目前還沒有專門性的法律規定。對于一些故意以低價商品或服務吸引消費,收款后拒不提供約定商品或服務,拒不返還貨款或攜款潛逃的不法團購網站和商家,其行為涉嫌以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為目的的侵占或詐騙犯罪,可援引《刑法》合同詐騙及侵占犯罪等條款,追究相關責任人相應的刑事責任。對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構成犯罪的團購網站及商家,可適用《刑法》規定的制售假冒偽劣產品犯罪等相關法條追究刑事責任。
對于網絡團購行為引發的民事糾紛,則可以適用《合同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
必須捋清的一個問題是,團購網站、商家及消費者三者之間究竟是何法律關系?因為三方的法律關系性質決定了各自法律地位,各自享有及承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消費者取得團購商品后發現產品質量問題或出現售后服務問題,或者接受服務后對服務質量產生爭議時,要根據團購網站在團購過程中的具體法律地位確認責任分擔。
如果團購網站是代表其招攬的眾多消費者與商家洽談購買事宜,最終消費者與商家簽訂購買合同,則團購網站所提供的服務是居間服務,僅為買賣雙方傳遞信息、居間撮合。在消費者與商家發生糾紛時,與團購網站沒有關系,團購網站不需要對買賣關系發生的違約行為承擔責任。當然,如果團購網站的居間行為存在過錯(如在發布團購消息時,沒有盡到合理注意義務,沒有對商家進行審查,或者與商家合謀欺騙消費者),給消費者造成損失,就要與該商家承擔連帶責任。
如果團購網站以發布網絡商業廣告形式邀請消費者委托其代為購買商品,即團購網站與消費者簽訂委托協議,明確約定購買商品的名稱、種類、規格、數量、價格等,然后以團購網站的名義向商家采購,再交付給消費者,并從消費者處收取一定的報酬,則團購網站與消費者簽訂的委托協議即屬于有償的委托合同。若因團購網站的過錯導致消費者損失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團購網站賠償損失。
如果團購網站以低價購進某商家產品,并通過團購方式銷售給消費者,即網站與消費者之間存在買賣合同關系。作為賣方,團購網站應當對其出售商品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網站供貨不符、逾期供貨、供貨質量不合格,消費者有權要求團購網站負違約責任。因商品質量缺陷給消費者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失的,團購網站應予賠償。
作為消費者,如要在團購中維護好自身合法權益,應對網絡團購的潛在風險有所認識,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優先選擇經過工商注冊登記、獲得信用認證的、商譽好的團購網站。其次,仔細閱讀網站公示的細則,明確該產品是否標有“不可退換”、“有效期限”等相關標志;在與團購網站達成協議時,應明確雙方的法律關系,明確出現商品或服務問題時由誰承擔賠付責任,特別注意應當約定出現爭議協商不成的情形時的管轄法院,并注意保存相關交易行為的憑證。最后,在出現質量或服務糾紛時,因小額交易的維權成本相對較高,很多消費者不愿意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啟動訴訟程序,則可以通過集體維權的方式向團購網站或商家主張權利,促使問題以更有利于消費者的方式解決。
記者:那么,國外有沒有網絡團購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國又應該如何立法維護消費者權益呢?
張皆娜律師:美國雖沒有特別針對團購網站的準入規定,但是注冊登記網站時,需要提供詳細的身份證明、住址、辦公地址、服務類型等信息。團購網站重視售后服務,提供全面的服務保障,如果消費者對消費不滿意,可以由團購網站擔保退款。付款后未收到商品的消費者,可以向美國政府有關部門設立的網絡欺詐投訴中心投訴。該中心接受投訴后,由標準普爾、穆迪、惠譽等第三方分析機構進行信用評級,一旦構成欺詐,網站有可能面臨高達上億美元的巨額罰款。
關于立法建議,我認為,首先應針對網絡團購的特征及容易引發的爭議,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規,規范網絡團購主體的團購行為。其次,鑒于信用認證機制的引入將對團購市場起到積極規范作用,亟待通過立法賦予該種認證機制以強制效力:明確團購網站設立經營必須經過信用認證;明確該第三方監督主體有權定期對認證網站進行巡檢,根據結果及時調整信用級別;有權接受消費者的投訴,根據投訴處理結果調整信用級別,接受消費者投訴并協助解決。最后,對網絡團購的違法經營行為予以重罰,加大違法成本,嚴格對團購網站經營行為的監管。 國鵬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