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直接的改變是在互聯網上沉迷的時間大幅增多。十多年以前,作為國內較早的互聯網用戶,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高度沉迷于互聯網生活,但隨著網絡的普及、用戶的紛雜以及商業因素的增多,這導致互聯網帶給生活的困擾逐漸抵消其能帶來的福利,于是下意識地減少了在網上滯留的時間,直到微博的出現,我又重新回到一邊刷新微博頁面,一邊焦慮地計算剩余寫作時間的尷尬處境。在國內,雖然大家公認微博是一種新媒體,但說穿了,它本質上仍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網絡,既然是社交,就有所謂社交的大部分固有缺點,有虛假與虛華、虛榮與虛偽——這些缺點甚至可能被微博放大,比如,因為在微博里粉絲數是衡量一個人影響力的重要標準,所以在淘寶上就有大量專門買賣粉絲的交易存在。
微博似乎使編輯記者們的工作變得更簡單了。現在報紙雜志上有大量的微博內容,從專門的微博語錄專欄,到新聞報道后面的微博點評,現在,記者要找觀點、找采訪對象、找新聞線索、找新聞素材,直接上微博都可以解決。這些當然大大減輕了新聞工作者的工作難度,但長遠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在中國,人們對微博的最高期待是“圍觀改變社會”,希望借微博凝聚的公眾關注度推動社會的進步,這是個很好的愿景,但以我對微博的體驗來看,所謂圍觀性參與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社會很值得懷疑,一般來說,人們往往只是通過微博宣泄憤怒或者同情等情緒,然后轉身回去繼續生活,這世界是否就會因此而改變?
海南網站建設|海南網站制作|海南網頁制作|海南網站設計